Skip to content

Phil Corkum,古代

Posted on:2023年7月5日 at 下午08:01
Phil Corkum,古代

可能的古代立基的概念,或許可以追溯到:

  1. 泰利斯 (Thales) 等自然哲學家,在主張水是萬物本源時,或許就包含了立基的概念。
  2. 在柏拉圖的《尤特弗羅》中,蘇格拉底質疑事物是因被眾神所愛而神聖,還是因其神聖所以被眾神所愛。
  3. 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中討論了四因,他主張只有當我們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時,才能說我們對該事情有知識。

但如果我們的立基概念真是如此廣泛,那立基概念的自古存在自然無可爭議。我們在意的應該是,「當代形上學家在乎的厚的立基概念是否存在」的問題。

Kit Fine (1984) 闡釋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中本體論的分離與優先性之間的關聯,一種事物(實體)可與另一種事物(非實體)相分離,而第二種事物不可與第一種事物相分離,足以說明第一種事物比第二種事物更優先。這樣的觀念影響很大,使亞里斯多德的本體論具有結構性:

有些事物被稱為先於和後於…就自然和實質而言,比如那些可以在沒有其他事物的情況下存在(einai endechetai aneu)的事物,而其他事物則不能在沒有它們的情況下存在。

《形上學》 5.11

在《範疇論》中,亞里斯多德列出了各種本體學範疇,如實體、質與量。亞里斯多德也在每個範疇中區分個體(主體的「臨在」)與普遍(主體的「所謂」)。產生了一種四重本體論,包括個體實體、普遍實體和普遍非實體(不確定有沒有個體非實體)。

分離的意思是什麼?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1. 存在性:A 可從 B 分離,代表 A 可以不需要 B 而存在。
  2. 本質性:A 可從 B 分離,代表 A 是什麼的問題不需要參考 B 是什麼的說明。

Phil Corkum (2008) 認為,存在性的詮釋無法滿足優先性的要求,因為個體實體與任何給定的非實體都是分離的,但是個體實體沒辦法在沒有其必要且非內在屬性 (propria,即自有屬性) 的情況下存在。Peramatzis (2011) 則認為存在性的詮釋和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對優先性的說法並不相容。

Fine 認為第二種詮釋更好,持同樣看法的還有 Patzig (1988),Spellman (1995),和 Peramatzis (2008, 2011)。

然而,Corkum (2013a: 51–52) 批評,這可以捕捉到非實體與實體間的關聯,白色這樣的性質確實會參考物體表面的特徵。然而普遍實體對個體實體的依賴是否真被本質性所捕捉?

Corkum(2016)主張,亞里斯多德的分離與優先性的關聯,用立基來詮釋是最恰當的:

Corkum 認為,這樣的詮釋滿足了亞里斯多德需要的個體實體總體上的優先性,使得本體論的結構能夠成立,讓普遍與非實體成為衍生的。

Corkum 在這個大主題下給出了四個主題的研究提示:

  1. 「立基」的觀點:亞里斯多德對「立基」的觀點與泰勒斯和柏拉圖的觀點有所不同。亞里斯多德的觀念可以用立基詮釋嗎?
  2. 對柏拉圖形式的批評:亞里斯多德批評對柏拉圖主義形式從個別事物分離的作法。這批評是否是在批評關於柏拉圖主義形式的事實錯誤地被當成未立基於個別事物?
  3. 主動理性與被動理性:亞里斯多德在《靈魂論》中區分了主動理性(不依賴感官經驗,因此是永恆的)與被動理性(依賴感官經驗),並將主動理性描述為分離的。這是在說主動理性未基於關於身體的事實,還是在說關於主動理性的描述並不參考身體?
  4. 數學對象:亞里斯多德描述,數學家在思想中將數學對象與感知對象分離。這是在說關於數學對象的事實未立基於關於運動的事實,還是在說關於數學對象的描述並不參考感知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