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道歉的哲學:「因為你生氣所以我道歉」為何不妥?

Posted on:2020年6月12日 at 下午03:11
道歉的哲學:「因為你生氣所以我道歉」為何不妥?

小安約小華看電影,自己遲到半小時,小華很生氣。小安為什麼遲到?硬要說原因有好幾個:

小安有很多道歉的方向,他可以為自己睡過頭道歉,也可以為電動打太晚道歉,也可以為他們約太早道歉。或許,他也考慮為自己害小華生氣道歉。

這麼多道歉方向,並不是隨意選一個就行。狀況不同,適合的道歉也不同。若小安從來沒遲到過,或許一句「抱歉我遲到了」就能讓小華滿意;但若小安熬夜打電動的習慣過去已經造成小華不少困擾,小安可能需要說更多。

怎樣的道歉才妥當?以下我提出一個分析:我主張,道歉的核心在於表達自己同意某種「互動規則」。

什麼是道歉?

道歉是一種語言行動(speech act),一種透過使用語言來進行的行動——並不是我們在進行行動的時候順便說了一句話,而是說話是行動的必要元素。藉由說出「我判你死刑」,法官做了特定事情;藉由說出「我願意」,婚禮上的新人做了特定事情;藉由道歉,我們對別人做了特定事情。

語言行動通常有些前提。要判人死刑,你得先要是個法官,坐在法庭上,在正確的時機說這句話;要結婚,你得先要受到父權的矇騙(開玩笑的);要妥當的道歉,你得要先犯錯(除非你是客服人員),並期待因此獲得另一個人的原諒。如果不是這樣,即使是說出了「對不起」,也沒辦法構成一個道歉行動。

初步來說,要妥當的道歉,人也必須為正確的錯誤道歉,比如你得知道對方在意什麼。如果小華只是純粹不爽小安遲到,那麼小安便為他的遲到道歉。然而,如果小華在意的是小安的「失信」(可能因為小安每次說好什麼都沒做到),那麼小安就不能只為他的遲到道歉。

進一步來說,事情沒那麼簡單,有些道歉雖然看起來滿足上述的要件,但不像是妥當的道歉。

失敗的道歉

「道歉就道歉啊有什麼了不起對不起嘛。」

這不是妥當的道歉,因為這看起來不太有誠意。我們可以同意,誠意,或是歉意,是道歉需要的心理要件。就像誠實是承諾的心理要件一樣,道歉的人心中必須也抱持著誠實的態度。

「我為你的不高興道歉。」(但對方會生氣,是因為你做了過分的事。)

這種道歉常常出現在政治人物話術中,但常常不妥當,因為「沒打到點」。

「對不起,我殺了你的狗,但是牠咬我的拖鞋。」

基於明顯的原因,這在大部分時候都不是妥當的道歉。

為什麼上述道歉不妥當?要探討這些問題,我們就不能只考慮道歉的形式,還需要探討道歉的社會性概念。隨著不同的狀況,道歉有不同的條件。在本文,我先不考慮集體道歉或是個人公開道歉,我們在這裡先只考慮人際間的、一對一的道歉。

有些人會說,妥當的道歉就是有效的道歉,道歉有不有效,就看對方原不原諒你。然而,就算我不管怎樣都不原諒你,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很難搞,而不是因為你的過錯重到不管怎樣都不值得原諒,或者你的道歉不妥當。我們似乎可以想像,某人做了妥當的道歉,但依然無法獲得對方的原諒。

要理解道歉如何妥當,我認為,我們要進一步觀察和闡明道歉的社會功能。

道歉是用來確認人際規則

在人際關係中,每個人有自己認為舒適的互動方式、能容忍的互動方式,與不能容忍的互動方式。這些互動方式,我們可以想成「規則」:如果我違反了這個規則,我就違規了。不過,除非你的互動對象是《宅男行不行》裡的庫珀博士(Sheldon Cooper),否則這些規則通常不會清楚寫在紙上,一般人是透過互動和協調來慢慢確定互動規則。

要怎麼知道一個行為有沒有違規呢?在球場上,有裁判裁決行為是否犯規,但在人際中,我們所有人都既是球員,也是裁判。我們一邊行動,一邊理解彼此的行動,一邊做出評價。剛認識一個人,我們不可能花一個下午就搞定彼此的互動規則,通常我們需要長久相處,慢慢摸清彼此有哪些「毛」,協調出可接受的互動方式。

互動規則要有效,需要雙方重視彼此關係、重視自律和承諾,也需要雙方對基本價值有夠多共識,然而這些都需要探索和確認。

若有人違反互動規則,我們會生氣,這不單是因為我們對對方的行為感到不舒服,也是因為我們察覺對方好像不夠重視互動規則、義務或關係。然而,我們也無法保證這一定是出於對方違反規則,搞不好只是彼此對規則內容有不同理解,需要重新探索和確認。

若上述說法描述了人類交往互動的重要過程和任務,那麼我認為,道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人類互動中有多重功能,在不同情況下,道歉可以:

表達對基本價值與共識的重視:

「我同理了你的感受」「我很後悔」「我重視你」。

表達對關係與自律的重視:

「我有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考量」「我那時過於情緒化」「要是你這麼做,我也會同意」。

表達對規則的重視:

「我不是故意這麼做的(要是我有心,我不會這麼做)」「我之後不會再犯」「我這麼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應該要可以作為規則的特例)」。

為行為提供理解(或同意對方的理解):

「我沒有想到這件事情該這樣理解」「你是對的(我是錯的)」。

這就是為什麼,道歉往往也具有修復關係的功能。若你接受我的道歉,這除了代表你原諒我、歡迎我再次回到人際關係中。同時,我們也藉此再度確認了關係與互信,將這些行為與理解形成的規則,加入兩人互動的過程中。

小結

到了這裡,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說明,為何上述提到的那些道歉不妥當:

「道歉就道歉啊有什麼了不起對不起嘛。」

就算有誠意也不妥當,因為它太沒內容,無法實現上述任何功能。

「我為你的不高興道歉。」

常常不妥當,因為它暗示了「不能惹你不高興」的基本價值,但大部分的關係中都不包含如此嚴格的基本價值。這可能是為什麼,有時候這句話會被當成吵架起手式。

「對不起,我殺了你的狗,但是牠咬我的拖鞋。」

大部分都是不妥當的,我們不會接受它預設的規則:「如果我們的寵物咬另一個人的拖鞋,那個人可以殺了牠」。

本文首次刊登於「鳴人堂烙哲學」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