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言論自由如何被傷害?

Posted on:2023年10月24日 at 下午06:30
言論自由如何被傷害?

Image by Rudy and Peter Skitterians from Pixabay

朱家安在今天刊出的文章中提出了「言論自由傷害言論自由」的想法,我基本上同意這個觀點,但我還是想了很久。

一方面我認為「不友善的氛圍」和「言論自由的侵害」應該有更好的區分,一些應該恰當地稱作「侵害」,一些則是「壓迫」。

我想試著簡單說一下我的想法,並重新刻畫中國政府的介入是如何實質地破壞言論自由。

一個簡單的想法,這個想法在語言哲學裡面有更清楚的說明,但我想我不需要講太複雜。那就是,我主張:言論自由並不只是表達的自由,而是言論行為的自由,意思是,言論行為的成立,不僅僅需要表達者,也需要聆聽者。聆聽者必須從有限的語言中,嘗試理解表達者的意思。

這應該很符合我們的直覺,當我們說一個人有言論自由,也包含了他有說話的場合(自由自語的自由顯然不是言論自由的例子),這場合包含聽眾。

但為什麼聆聽者能夠理解表達者的意思?在這裡就需要慈善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也就是說,在場合中的人,要相信對方說的話確實有意義,也相信他們之間能夠溝通(對方大概是誠實的)。如果沒有慈善原則,對話將會無法成立,就像是當你和 AI 或是假帳號對談那樣。

所以,所謂言論自由被限縮的意義,在於我們的語言環境中的慈善原則被大規模的破壞,來自兩種常見手段(或許也不全然來自中國,但有可能是出於報復):

  1. 釋放虛假消息源:大量的虛假消息讓我們不得不放棄慈善原則,因為當我們必須釐清大規模的資訊差異,在這情況中,雙方(或至少有一方)會有大量的認知落差,這對溝通的雙方來說都是疲憊的事情。但消息卻又是對話的基礎,當沒有可靠的消息源,我們將難以溝通。但除此之外,讓慈善原則大為減損的,也因為第二種手段。
  2. 假帳號或政治宣傳帳號:假帳號的介入將讓我們無法對對方加以信任,因為我們全然不明白對話的對方的身分,也不明白對方是否具有溝通誠意。在更長的參與過程中,我們將對陌生人失去一般來說的慈善原則。

我認為,「言論自由傷害言論自由」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言論自由的環境,在有心人士的破壞下,傷害了公領域中的基本相互信任,因此使慈善原則被減損,才使得有效言論的空間被縮減。我希望能強調這種情況的重要性,將單純的不友善環境下的打壓,稱之為「言論壓迫」,而非「言論自由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