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Jennifer Wang,因果

Posted on:2024年6月30日 at 下午01:45
Jennifer Wang,因果

Sara Bernstein(2016: 22)的區分:

雖然 Bernstein 在統一性的歸類上,在這裡立基和因果只有「名義上的區別(nominally distinct)」(Shaffer(2016a: 94))。然而,Wang 表示,少見有人主張立基只是一種名義上的因果。

在如何為統一性和啟發性辯護上,有一些差異。Alastair Wilson(2016、2018)論證,立基只是一種形上學的因果,而形上學上與名義上的因果都是一種因果。Jonathan Shaffer(2016a、2016b)和 Keren Bennet(2017)主張立基不是一種因果,但他們都是有向的決定性(directed determination,Schaffer)或構築(building,Bennet)。

其他一些形上學家不接受統一性,但接受啟發性。Kelly Trogdon(2018)論證,在因果機制和他所謂「立基機制」之間,有某些相似性。在 Shaffer(2012: 122)和 Ted Sider(2011: 145)那裡,立基被稱作「形上學因果」,但只是作為類比。在 Pail Audi(2012: 686)、Selim Berker(2018: 507)和 Michael Clark 與 David Liggins(2012: 812)那裡,這概念具有非因果決定性、解釋或依賴。Wang 在這裡主要會從 Wilson、Shaffer、Trogdon 和 Bennett 的想法進去探討。

最後,Bernstein 論證統一性和啟發性都是錯的,即便它們確實有某些相似性。 Kathrin Koslicki(2016)雖然沒有命卻拒絕這些理論,但他透過干預主義模型反對 Schaffer 對立基和因果間的相似性的某些主張。這些反對也可以用來反對 Wilson,他也希望可以透過干預主義模型來讓統一性成立。

統一性與啟發性的辯護

普遍相似性

(i) 參考 Wilson(2018: 727-28)和 Schaffer(2016a: 55)。

(iii) Ned Hall(2004)區分了因果的生產為底的概念和依賴為底的概念。因果生產關涉到從一個事態生成或轉移到另一個事態。因果依賴是透過反事實依賴的樣式來理解的,它的最簡單形式是:兩個事態 xxyyxxyy 有因果,若且唯若,yy 依賴於 xx,若且唯若,假若 xx 沒發生,yy 也不會發生。

Schaffer(2016a: 54)和 Wilson(2018: 733)在立基上給出了類似的區別,雖然 Wilson 認為立基的標誌是立基依賴性。Wang 認為,Trogdon(2018)似乎建議立基是立基生產性,Bennet(2017: 68-69)也贊同這個,但他也承認立基和因果都反映在反事實依賴的模式之中。

(iv) Schaffer(2016a: 84-87)論證,我們不該混淆世界中的事實或語句之間的解釋關係,他主張,只有一種解釋,要嘛是由立基支持的,要嘛是由因果支持的,要嘛是兩者都有。

結構等式模型

Schaffer(2016a, 2018)和 Wilson(2016, 2018)各自論證了,在立基和因果之間有系統性的類比,它們的事實都可以使用結構等式(structural equation)模型來捕捉。這來自 Joseph Halpern 與 Judea Pearl(2005a, 2005b)、Christopher Hitchcock(2001)、Judea Pearl(2009)和 James Woodward(2003)等人發展了因果理論的干預主義框架。

因果與立基機制的模型

Trogdon(2018)透過因果機制與因果機制解釋來辯護啟發性(即便這裡的機制的看法並不是所有哲學家的看法,見 Holly Andersen 2014a, 2014b)。

Trogdon 對因果機制假設了一個系統性的觀點,因果機制模型依此描述了系統的部分間的互動,並產生現象。這對應到某種科學解釋的類型,即因果機制解釋。對於 Trogdon 來說,解釋是準確而詳實地表徵了世界結構的命題或其他抽象結構,因此因果解釋準確而詳實地表徵了一些世界的因果結構。Trogdon 認為,也有訴諸了立基機制模型的一類形上學解釋,這些機制是(事實之間的)形上學決定性關係(或關係鏈)的示例。

構築關係

Bennett(2017)的進路並不建立在立基和因果的類比上,而是將他們都當成構築關係,一種形上學決定性關係。這樣的關係包括結合、構成、集合構作、現實化、立基性和因果性。Bennett 承認個別的構築關係有所區別,包括在自然和數字的關係項上。但它們都滿足不對稱性、必然性和生成性,依此統一起來。

Bennett 區分了因果性和其他「垂直」的構築關係,他們的區別是前者是異步的,而後者是同步的。

統一性與啟發性的反對

普遍差異

(i) Michael J. Raven(2015: 325)論證,立基解釋不需要包含因果解釋的「傳統標誌」,項是力的轉移、不瑣碎的統計關係、或非對稱的反事實依賴,並且,立基解釋可以在沒有因果解釋的情況下發生。這使得要怎麼用因果解釋來為立基解釋提供模型很不明顯。

(ii) Schaffer(2016a: 95)承認,一旦決定性因果的限制移除掉,因果和立基的形式主義便無法再相合。

(iii) Schaffer 主張,立基鏈必須有終點(2003)。但是在因果的情況下,沒有「實在的轉移」,因此因果鏈不用有終點。

(iv) 一般來說這點是被承認的,但 Bernstein(2016: 24-25)認為這個差異並不重要。Wilson(2016)指出,量子理論可以提供像是同時的、遠距的因果行動,並且一個人作為人而非沼澤人這件事可以立基在他的過去的因果歷史上。

另一個有關的差異:因果性需要從完全有別的事態狀態來獲得,而立基性只需要事態狀態的非同一性就可以(Gideon Roson 2010:118、Schaffer 2016a: 75-76、Koslicki 2016:109-11)。

(v) Bernstein 指出(Bernet 2017: 69 也在某意義上承認這點),Schaffer 的主張中的事態狀態繼承了它們的立基的「實在」,這個轉移在從因到果中不存在類比。

(vi) 來自不作為的因果性似乎是是可能的,然而 Bernstein(2016: 26-27)論證,在立基的情況下沒有直接的類比,因為「無物」不能是立基。他也論證(28-30),因果的優先適用也沒有直接類比。Wilson(2018: 24)建議一個立基的類比式:一個人的粒子的在場和排列優先於它的一些子集合去構成這個人。但 Bernstein 指出,立基的優先適用必須包含在不同的分級上緊密連結的關係項,而因果的優先適用可能包含在同樣的分級上的完全相異的關係項。進一步來說,關於立基優先適用的反事實推理需要關於不可能性的推理。

對立基干預主義的反對

首先,涉及立基的反事實推理牽涉到反可能性。在粒子的在場與排列比子集合優先適用於構成一個人的情況中,子集合可以在沒有粒子的情況下存在,但粒子沒辦法在沒有子集合的時候存在。因此,考慮如果粒子存在,但子集合不存在,就需要反可能性,而這是有爭議的東西(Francesco Berto 與 Mark Jago 2018)。

其次,干預主義的框架無法捕捉到各種立基依賴性。以衣服的褚紅色立基了衣服的紅色性的例子,在這裡假設衣服是褚紅色是 C=1C = 1,如果衣服是海軍藍,那就是 C=0C = 0,而如果衣服是紅色,就是 E=1E = 1,如果衣服是藍色,那就是 E=0E = 0,在這裡的結構等式是 E=CE = C。Koslicki(2016)提出了兩個批評,第一個是這模型錯誤地表徵了它們的依賴關係,因為 E=0E = 0 的情況並不依賴於 C=0C = 0。其次,這模型沒有捕捉到確切的必然性,像是衣服有怎樣的顏色的形上學必然性的事實。因此,Koslicki 認為這個例子沒有辦法和那些簡單的因果案例類比,反而要跟大規模的因果優先適用(massive causal preemption)的案例類比,但大規模的因果優先適用對於因果的干預主義是有問題的。Schaffer(2016a: 65)和 Wilson(2016: 186-91)有進一步的討論。